9月1日起,新修訂的《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》(簡稱“新《固廢法》”)正式施行。新《固廢法》明確了禁止和限制生產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。關于禁塑、限塑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。
僅有100多年歷史的塑料帶來了什么?如今的“白色污染”到底有多嚴重?思客帶你走進“限塑”背后的故事。
塑料袋剛被發明時,因為它的輕便和實用,曾被稱為是“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”。可后來在英國《衛報》的評選中,塑料袋又“榮獲”了“人類最糟糕的發明”的稱號。
塑料,剛誕生時的形象遠沒有這么駭人。它不僅挽救過瀕危動物的生命,還將臺球等貴族運動帶入大眾視野。
早期的臺球是用象牙制作,一根象牙僅能制造5顆臺球,隨著臺球運動風靡西歐,大象一度面臨滅頂之災。1869年,美國發明家海厄特發明出“賽璐珞”塑料,成功代替象牙制作出塑料臺球。
恰逢工業文明興起,造價低廉的“賽璐珞”順勢引發了新一輪的“材料革命”,通過取代難以取得或制造成本昂貴的材料,使得許多物品大眾化。例如,賽璐珞牙刷取代了骨制握柄,讓大眾開始用得起牙刷。
但久而久之,塑料可以“用后即丟”的便利性,反而使其使用變得失控。1955年,美國《生活》周刊在一篇題為《用完就丟的生活》報道中寫道,人類進入了一種肆意丟棄的黃金時代,當清洗變成浪費時間時,扔掉一次性用品毫無疑問是現代生活的勝利。
長期的“塑料狂歡”之后,嚴重的污染令人類對塑料的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2002年,英國《衛報》將塑料評為“人類最糟糕的發明”,許多國家、企業開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。
如今的塑料,在地球上已經無處不在。
人類無節制地丟棄一次性塑料制品,讓地球深受塑料垃圾之害。聯合國有關報告指出,全世界總計生產出的90億噸塑料制品中,被循環利用的只有9%。
▲海底沉積物中,形形色色的塑料污染物。圖片來源:果殼
據統計,全球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塑料制品被丟棄到海洋中,到2050年,海洋中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將超過魚類。
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萬海洋動物死亡,還以微塑料、塑料碎片等形式出現在食物鏈中,進入飲水中和餐桌上,影響人類健康。
▲以水母為食的海龜,它們會把漂浮在海水中的袋子當做水母吃掉。圖片來源:聯合國新聞
由于塑料物理化學結構穩定,在自然環境中可能數十至數百年都不會被分解,對塑料垃圾的處置,是世界公認的環境難題。
科學家在人類的乳汁、糞便里都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,說明塑料已經進入人類的食物鏈。雖然目前科學上尚無證據表明微塑料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危害,但其潛在影響不容忽視。
中國是全球塑料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,每年生產塑料原材料一億多噸,塑料消費制品則有6000多萬噸。
而我國的“限塑”之路也已經歷時十余年。
1986年,鐵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,因為便利性和價格低廉等特點而受到青睞。但大量的白色餐盒被丟棄于鐵路沿線,帶來了嚴重的“白色污染”。
2001年,原國家經貿委發布緊急通知,要求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,這是“限塑令”的最早版本。
直到2008年6月1日,“限塑令”正式實施。
一是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、銷售、使用厚度小于0.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,即日常所說的超薄塑料購物袋;
今年1月19日,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》,被稱為升級版的“限塑令”。
與十多年前的“限塑令”相比,這一系列新規定不再只針對塑料購物袋。13類塑料制品在2020年、2022年和2025年三個時間節點里,逐步迎來“死線”。
隨著全國禁限塑時間表確定,各地陸續推出多項禁限塑政策。截至目前,據不完全統計,全國已有24個省份相繼發布“限塑令”。
“限塑”難題,是每個國家遇到的挑戰。辦法總比困難多,在“限塑”倡議下,人們的智慧是無窮盡的。
▲泰國超市中,用香蕉葉代替塑料打包蔬菜。
泰國有超市用香蕉葉代替塑料包裝,墨西哥科學家研發出以芒果皮為原料的塑料替代品,印尼一家初創公司更是用海藻研制出可食用包裝......
▲印尼一家公司利用海藻制造出的可食用包裝。
對于我們來說,可降解塑料也是解決“白色污染”的可替代方案。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》提出,推廣使用可降解購物袋、可降解包裝膜(袋),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;加強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等。
▲商家推出用玉米淀粉做成的可回收塑料碗。
以塑料吸管為例,2021年1月1日起,在全國餐飲行業,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。可降解的聚乳酸吸管、紙吸管等將代替消耗巨大的塑料吸管。